火锅的来源
发布时间:2020-08-14 来源:本站 浏览:次
火锅也有另一个称呼叫做“暖锅”,它是一种烹制、盛装、食用兼备的饮具,大约产生于1400多年前,唐代已很流行。唐朝诗人白居易一日邀友至家吟诗赋词,兴趣盎然,不觉已是黄昏,窗外彤云低垂,北风渐紧,一场瑞雪即将飘然降来,面对此情此景,白居易诗兴陡起,欣然命笔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,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友人点头颔首,相对畅饮。 诗中所说的“红泥小火炉”,说的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。
到了清代,吃火锅,已成为上流社会普遍的嗜好。据说乾隆皇帝几次巡视江南,所到之处,必备火锅,引得南北两京食用火锅盛极一时。乾隆之后的嘉庆皇帝也是个“火锅迷”。在乾隆登基那天,宫里摆了个“千叟宴”。宴请位高权重的文武老臣。宴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,还特地设置了1550多口火锅,并设立了宴中之宴——火锅宴。
现在,火锅已从早期的铜制和陶制两种发展到铝制火锅、铝镀黄膜火锅,以及搪瓷火锅等多种,吃火锅的主要原料有牛、羊、猪、鸡等肉类和海参、虾、蟹等海味。
1. 火锅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民众基础,是一种平民化、大众化的烹饪手段,因而拥有平民性。
2. 火锅采用“煮”这一单一的烹饪手段来处理不同的食物原料,在具有食物多样性的同时,吃货还可以选择重口味和清淡口味,因而火锅具有包容性。
3. 常吃火锅的人一般对火锅具有较高的认同感,火锅店是一个“摆龙门阵”的地方,每个人均可平等参与和分享,因而吃火锅意味着彼此的认同、亲近。
4. 火锅一般不纳入宴请范畴,具有非正式性。
5. 火锅具有地域性,属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一部分,而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当属四川盆地。
6. 火锅具有季节性,餐桌话题也会随着变化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季节交替和生活变化 。
7. 火锅越吃越有味道,最后的汤成为积淀的精华,因而吃火锅具有参与感和过程感。
8. 火锅的“火”和沸腾的“汤”,容易引发人的正面联想,具有原始的仪式感,而且在吃下去之后能够得到“热血沸腾”的体验